“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2016—2020) (初稿)

“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20162020

(初稿)

 

 

 

双色球教务处编印

20161



双色球

“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20162020

(初稿)

专业建设是学院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建设水平的高低对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学院又好又快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推动学院专业建设快速发展,使学院专业结构更加合理,能适应学校总体战略发展需要,积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体育行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双色球“十三五”发展规划》等文件,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专业建设主要情况

“十二五”期间,学院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主动适应体育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进行专业布点,突出人才培养特色,以专业人才培养为核心,以专业基本建设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分层次、分类别开展专业建设,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专业整体水平,构建了以体为本、多类别多层次协调发展的专业发展体系。

目前学院设有9个三年制高职专业和2个五年制高职专业,涉及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等2个专业大类。有社会体育、体育服务与管理等2个省级重点专业和中央财政支持建设项目,有社会体育、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体育运营与服务等4个校级专业群,年度招生规模近800人。

(一)主要成果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院十分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积极发挥湖南体育职业教育集团的作用,深化校企合作,不断完整完善具有鲜明体育特色的“产、学、研、训、赛”五环相扣的人才培养模式。立项并完成湖南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课题——体育职业教育五环相扣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立项并完成湖南省发改委重点改革项目——“产、学、研、训、赛”五环相扣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四个重点建设专业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社会体育专业创新了“四层进阶,五环相扣”的人才培养模式。运动训练专业形成了特色鲜明的 “学、训、赛三环相扣,综合能力螺旋上升”的人才培养模式。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构建了 “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体育教育专业形成了“五学段工学结合、三层次能力递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2.课程内容体系建设

学院按照基于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分析的课程体系开发流程,针对健身指导、体育教练、体育营销、小学及学前体育教师等职业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校企共同开发学习领域课程,形成以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职业活动为主体,知识、技能、态度有效融合的大平台小模块课程体系。制订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54个、毕业设计标准7个、专业技能抽查标准7个和职教新干线空间课程建设标准1个。建设了院级优质核心课程20门,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开发校本教材34本。依托“职教新干线”的平台,加大数字化、共享型的空间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入库课程48门,按照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要求,立项建设了8门课程的资源库建设项目。

3.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学院主要从目标、内容、管理、保障等四个方面开展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不断壮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力量,新建了国民体质监测实训室、体育保健康复实训室、器械健身实训室等3个实训室,扩建了高尔夫练习场,优化了依托社会体育专业实训的全民健身服务示范中心的 企业+学校+师生员工的运作模式,进一步改善了6大湖南省运动管理中心校内实训基地的条件,为各专业学生专业综合实训和实习提供了良好条件。不断改善校内教学型实训室条件有所。新建了幼儿体育健康活动实训室、体育教学技能微格训练实验室、幼儿游戏情景教学实训室、体育营销实训室、针推实训室、动感单车实训室、普拉提私教实训室、营销社团实训室、体能训练实训室等9个实训实,翻修了网球、跆拳道、羽毛球、乒乓球、器械健身、体育舞蹈、团操课和高尔夫等项目实训室,使设施设备技术基本达到合作企业设备的先进水平,为学生提供第一课堂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社团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共新建12个实训室、改善28个实习场地条件,校内实训实习场所达40个,其中实训室33个、实习基地7个。努力拓展优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依托湖南体育职业教育集团,以省内外知名体育企业和康复医疗机构为重点,分方向、分类别、分地域、分层次(课程实训、专业见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与就业)着力建设74个优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4.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构建学习者自主学习平台,在教学质量管理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有监控机制,在教师能力提升和新教师方面有培训机制,在专、兼教师工作绩效方面有评价和激励制度,在学生能力评价方面有鼓励与倾斜机制。有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教学团队建设有措施、有经费。

5.社会服务能力提升

双色球广大师生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和节假日深入当地社区、单位组织广大群众开展体育活动,积极参加省直机关、长沙市、株洲市举办的全民健身节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与此同时,深入社区开展和推广全民健身运动,先后与长沙市10个社区开展文明共建,为社区开展健身指导2000人次,体育表演40余场,受到了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学院配备了一台国民体质监测车和配套设备,组织师生开展全民健身指导与服务工作,为长沙、株洲、湘潭等地市民义务开展体质监测服务。学院依托体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站,开展各运动项目职业技能和等级裁判员的培训与认证,为体育行业培养专门人才。年培训量近3000人次。利用湖南省中小学体育师资培训基地和湖南省体育传统学校体育师资培训基地,开展省内体育师资培训,每年培训教师100人以上,得到了广大体育教师的一致好评。学院每年派遣专业教师参与竞技体育大赛组织、执裁、服务等工作,赢得了国家体育总局、省市体育局及同行们的高度评价,扩大了社会影响力。学院与贫困农村学校结成长期稳定的对口帮扶关系,制定完善的对口支援制度,选派优秀教师、学生前往贫困地区小学进行支教活动,每年支教20人次。

6.教研教改成果数量

“十二五”期间,学院广大教师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教学改革成果数量相对“十一五”期间显著增加,共完成厅级以上研究项目  余项,技术服务项目  余项,教改项目  余项,每年公开发表论文  余篇,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  项、二等  项、三等  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项。

(二)主要问题

1.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学院校企合作多数还停留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派遣教师上课等层面上,真正合作开发课程和标准、合作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参与育人全过程的不多,也还很不够深入。

2.顶岗实习不够规范

学院多数专业能在第三年安排学生到合作单位顶岗实习,由于学院缺乏足够的指导教师,多数指导教师由合作单位派遣。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多数教师的指导流于形式,管理不规范,导致顶岗实习基本上是放羊式,缺乏实际效果。

3.名师培养效果不佳

学院虽然致力于省级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的培养,但由于培养对象人数不足,事务性的工作太多,加上培养力度还不够大,专业教师参与横向课题的研究渠道较少,研究成果不多。以至于没有按要求培养出省级专业带头人。

4.课程资源不够系统

学院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组织教师以各种形式开发资源,但比较零散,没有统一系统地开发,出现素材资源与课程建设要求与脱节,导致资源同步更新慢、管理混乱。

二、“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的依据

(一)行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需要

1.健身服务发展的需要

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促使全民健身热潮涌现,开展城市社区、企事业单位健身服务指导,已经成为必然。2013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进一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宣传、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提高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引导体育健身消费。加强基层多功能群众健身设施建设,到2020 年,80%以上的市(地)、县(市、区)建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70%以上的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建有便捷、实用的体育健身设施。健身服务业的美好发展蓝图需要大批相关从业人员来描绘。

2.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

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提出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亿,把全民健身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3.体育人才培养的需要

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全国体育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规划要求不断壮大社会体育指导人员规模,到2020年,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数达到150万以上,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达到15万以上。形成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科技工作者、体育教师、体育专业学生和社会热心人士参与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培养出结构合理、素质全面、能力突出的教练员人才队伍。努力建设一支思想品德过硬、业务水平高、人员相对稳定的高水平裁判队伍。完善加强竞赛管理人员的培训与培养的措施,打造一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竞赛组织人才队伍。以提高体育经济管理水平为目标,以高层次体育财务、体育产业人才为重点,打造一支熟悉体育经济工作规律,了解体育业务,具备财务管理、市场运作、经营开发和产业管理能力,适应体育发展需求的体育经济人才队伍。由此,到2020年体育技术人才将会达到市场最大化,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的体育教练员人才、体育教师人才、运动员人才将会很受社会欢迎。

(二)职业调整与专业布局的需要

1.适应职业类别调整的需要

为适应国家经济不断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20157月,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委员会通过并颁布了新修订的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与1999版相比,维持8个大类不变,增加9个中类、21个小类,减少547个职业(新增347个职业,取消894个职业)。同时,依据职业分类,国家正在不断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编制新的职业标准。国务院在新一轮的改革中,不断放权,清理规范审批事项,取消了近300种职业资格审批。专业划分和调整是产业、行业分类为主要依据,兼顾学科分类进行。职业类别的调整和职业资格的变化,都将影响专业设置与建设。

2.适应专业目录调整的需要

2015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对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将体育类和教育类专业从原来的“文化教育大类”中抽出,单独组建了“教育与体育大类”,体育类总共包括10个专业,明确了对应职业类别、与中职和本科的衔接专业。

3.适应全省专业布局的需要

2014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加紧满足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人才的需求。发挥职业教育根植社区、服务社区的重要作用,推动职业院校面向基层,积极开设城镇管理、乡村建设、社会保障、社区工作、文化体育、环境卫生、老龄服务等专业 ,培养下的去、留得住的有文化、懂技术、善沟通的高素质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者。”根据教育部的要求,2015年湖南省教育厅要求各高职院校结合《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版)》和学校实际,调整学校现有专业,申报新专业,并下发了限制申报的专业目录。目前,在湖南省高职院校中,有3所开设了社会体育、运动训练、高尔夫球等专业,有2所开设了体育教育专业。开展健康服务类专业和体育类专业的学校比较少。大多院校将专业定位于培养经营管理人才,技能型人才培养缺乏,且不具备规模效益。

(三)学校发展与同行引领的需要

1.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

201511月学院成功通过“湖南省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验收。这一事件标志着学院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主要任务,实现了既定目标。在此基础上,学院在新周期还将加快发展,力争创建湖南省卓越高职院校、全国一流体育高职院校。这些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重点专业群和特色专业来支撑。

2.适应同行引领的需要

目前,全国有15所高等体育职业院校,其中,3所学校依托省优秀运动队在竞技体育、运动训练等专业方面比较有优势,3所学校在社会体育、体育教育等专业方面比较有特色,3所学校在体育产业类专业方面比较有创新。这些学校发展各有特色,也各有不足,需要1-2所综合实力比较强的学校作为“火车头”来引领发展。

三、“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为依据,围绕加快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全民健身战略,促进健康服务业和体育产业发展,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重点专业群建设为核心,以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实训基地建设为保障,深化校企融合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具有体育特色的文化育人体系,培养学生“拼搏、进取、尚勇、创新”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专门人才,为体育行业和健康服务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基本思路

立足湖南、辐射“一带一部”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体育产业、健康服务业结构升级优化,调整办学定位和专业结构;对接产业人才需求,紧贴体育职能部门、体育行业组织和体育企事业单位,改组湖南体育职业教育集团,构建高效运行的校企合作平台,完善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以工学结合为途径,完善五环相扣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教育与服务行业实践相结合的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将体育产业和健康服务业的职业精神融入教学内容,让企业文化进入课堂,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以名师、骨干教师培养为重点,完善校企互派教师和专家挂职工作机制,打造一支“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以校内仿真实训条件改善为重点,与企业共建融“教学、实训、服务”为一体的开放共享的实习实训基地,健全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以过程监控和质量评价相结合,构建社会行业企业充分参与的外部循环和校内多级联动的内部循环的“双循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以培养学生“拼搏、进取、尚勇、创新”的精神为重点,构建具有体育特色的文化育人体系;整合教学资源,建设数字化校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增强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

四、“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全民健身战略、健康服务业和体育产业发展对服务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扎实开展五年建设,形成校企深度融合、多方联动的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构建一个高效运行的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建成社会体育指导、竞技体育训练、学校体育教育、体育产业管理、体育艺术表演、健康指导服务等六个方面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健身指导、运动训练、体育运营等三个技术应用和推广中心;创建社区健身服务、青少年体育训练、体育信息服务、体育场馆运营等四类学生就业与创业基地;建成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平台、职业素质教育平台和校园数字化平台等三个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整体提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将学院建设成为现代服务业特色鲜明的卓越高职院校,助推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好地为健康服务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与改革服务。

2.具体目标

1)优化专业结构,培育重点特色专业

以现代服务业的专业为主体,面向健康服务和体育服务,基本形成社会体育指导、竞技体育训练、学校体育教育、体育艺术表演、体育商务管理、健康管理与促进等6大专业群格局。建成省级以上重点专业群2个、省级以上重点和特色专业34个、院级重点专业群4个、院级重点和特色专业10个、拓展新专业1012个、改造旧专业34个,力争专业总数在20个左右,每个专业在校生的规模平均保持在250人左右。

2)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与大中型知名企业或机构共建2个冠名二级学院,继续拓展定单班级,使定单专业达到70%,每个专业群创建立1个学生就业创业基地,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建设核心课程,完善两个课程体系

构建专业群平台课程和专业课程“两个体系”,保证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和实践技能课程课时比例平均达到50%,将岗位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积极完善双证书制度,全部专业实现顶岗实习半年以上,双证获取率90%以上;全面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和学习者能力鉴定方法,改革教学组织与管理模式,实现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教师与学生零间隙、毕业与上岗零过度。建成160门左右的职业核心课程资源库,培育省级教学成果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

4)理顺运行机制,完善实习实训基地

新建和完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20个,建成和巩固校外顶岗实习基地150个,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制,组织学生参与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创建社区健身服务、青少年体育训练、体育信息服务、体育场馆运营等四类学生就业与创业基地,开展创业教育与实践活动。

5)优化教师结构,提升教师业务能力

建立“内培外引、校企联合、合作交流”的教师培养机制,依托企业培训师资格认证中心及双师素质教师实践训练基地等两类教师能力训练平台,使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90%以上,聘任行业兼职专业带头人和企业能工巧匠兼职教师,使专兼职教师队伍比例达1:1,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50%。构建理念先进、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

按照专业群聘请行业兼职教授20名,每个专业培养1名带头人、聘请行业专业带头人25名,骨干教师达到40%双师型教师达到90%,培育名师2人,培育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6)拓展培训模块,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拓展各服务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培训课程模块,通过校企合作,承接企事业单位员工培训,更新开发各技术层次的培训项目和培训内容,为社会各类有职业能力提升需求的人员提供培训服务。加强国际教育合作,建设23个国际合作项目,开设5个以上招收国际生的培训项目。通过为企业、行业、社会、毕业生提供课程培训、职业资格认证和国际培训,使短期培训每年达到4000人次的规模,技术服务的年到款在400万元以上。

(二)主要任务

1.明确专业建设的思路与规划

1)明确专业建设的思路。背靠产业优化专业结构、发展专业;依托行业确定人才培养标准,建设专业;联合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整合企业资源,办好专业;瞄准职业岗位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形成职业能力;注重实践确定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内容和标准,解决就业。

2)制定新增专业方案。开展新专业的社会、企业、行业需求调研分析,访问、收集国内、外服务行业发展信息,邀请专家进行论证,制定开发方案。

3)明确重点专业(群)。学习重点专业群和特色专业的建设标准,定期开展专业指导委员会的研讨活动,确定重点专业群培育对象23个、特色专业的培育对象45个。

4)制定专业建设规划。拟订学院、专业系和各个专业的建设规划,以及实施计划,建立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在建设中实施专业评价与持续改进,形成院、省、国家三级重点专业建设梯队。

2.完善校企合作的平台和渠道

1)完善校企合作平台。在原有的湖南体育职业教育集团的基础上,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共建政校企一体的管理平台。了解行业人才需求动态,引入企业的技术标准、设备、资金和师资,用优厚的合作条件,吸纳企业多种形式的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探索深度合作的机制和运作模式。

2)调整专业系部设置。在现有的4个系的基础上,新增健康管理学院、体育商务学院等2企业学院。

3)拓展订单办学规模。继续洽谈并签订“订单”合作项目,扩大合作专业数量,确保畅通的就业渠道。

4)完善就业创业基地。在校内或校外建立6个专业群的学生就业创业基地,把专业学习和就业实践结合起来。

3.加大课程建设的力度与效度

1)完善双证融通制度。围绕职业资格认证、工作过程、职业能力开发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执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融合和沟通的双证书制度。

2)构建基础课程体系。根据专业群的特点,合理确定基础课教学的比例,使基础课教学成系统。即有开设计划、有课程标准、有配套教材、有设备与设施支撑、有学科背景的教师、有课程评价指标、有持续的改进举措。

3)加大教材开发力度。组织每个专业的教师参与编写院级、省级、国家级规划教材各35套。

4)开发专业教学资源。成立课程开发中心,完善专业、课程、教材、课件的评价标准,开发立体的教学资源库,开发一批中高职对接的网络课程,构建网络化自主学习平台,实现个性化学习。

5)改革教学组织模式。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服务型学习教学模式改革,实行分阶段的工学交替教学组织模式,实施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4.改善校内外实践教学的条件

1)系统设计实践教学。通过调研、专家论证并设计建设方案,从目标、手段、方法、安全和管理等方面做好综合考虑和系统设计,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建设。

2)完善校内实训条件。新建高尔夫训练场、体育艺术、康复治疗、体育商务等专业约12个实训中心的项目建设。改造和完善已有32个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机制,加强生产性实训环节并使其成为顶岗实习前的准备,作好实训中心对外开放的管理方案。

3)拓展校外实习基地。每个专业确保7个以上的校外实习和就业基地,因此需要新增80个左右校外顶岗实习和就业基地,完成学生毕业前半年的顶岗实习,完善顶岗实习的管理机制。

4)加强实训基地评估。制定实训基地的评价标准,定期实施评价和激励,保持持续改进状态。进一步完善校外实习基地和顶岗实习的管理机制。

5)实施学生技能评估。完善各专业技能测试标准和题库,每年组织一次全院性的职业技能大赛和学生专业技能测试,加强社区健身服务、青少年体育训练、体育信息服务、体育场馆运营等四类学生就业与创业基地建设,每年开展创业教育与实践项目评比。

5.提高师资队伍的数量与质量

1)制订师资发展规划。根据专业建设的需求,系统制定学院、系、各个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5年)和年度实施计划。制定实验、实训管理人员队伍建设计划,拟订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根据实训室建设项目的推进,通过引进、聘用、培训,形成一支管理能力强、稳定的专职实训管理人员队伍。

2)提升专业教师能力。制定专任教师的能力提升计划,青年教师的达标计划,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确保每年每一位专任和兼课教师承担或参与一项学院或省级或国家级的教研教改课题,并撰写和公开发表一篇以上的论文。

3)构建双师教学团队。开发兼职教师的能力标准、培训与认证课程,完善绩效评价等制度。建立“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实践课程的50%由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建立企业兼职教师的人事分配管理制度与改革保障体系。

4)突出重点人员培养。建立兼职教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名师、优秀教学团队等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制度,完善考核和聘任机制。引进和培养具有五年以上行业工作经历,且具有专业技术工种三年以上专职工作经历的企业专家,培养省级名师2名。

6.扩大专业培训的范围和效益

1)建立技术推广平台。利用专业群的资源,积极建立健身指导、运动训练、体育运营等三个技术应用和推广中心。

2)储备宣传培训资源。每个专业群调研分析企业、社区、社会需求,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获取人才需求信息,宣传学院的培训资源,作好各类培训资源准备。从体育协会、健身场所、学校、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等争取大型的培训项目,组织培训生源。

3)积极开发培训课程。根据培训对象的要求,开发课程资源,选聘好授课教师,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认证。

4)合作开发技术项目。积极沟通合作单位,承接或参与行业、企业的技术开发项目,增强教师的生产研发能力,提升服务能力。

5)开拓国际合作交流。利用特色专业的优势,积极寻求与德国、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高等学校或体育教育与培训机构合作,在足球、健身指导、健康管理等方面开展学历教育或非学历教育的合作办学。利用国家合作项目的优势和我省竞技体育的优势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招收培训生,开展武术、羽毛球、乒乓球、跆拳道、健身指导等项目培训。

五、“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成立机构。在湖南体育职业教育理事会框架下,成立由教学副院长、行业代表、教务处长、教学系部主任、教研室主任(或专业带头人)构成的学院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

2.加强培训。邀请专家定期来校开展培训,组织教职员工学习新理论、接受新信息、开拓视野。

3.检查实施。定期组织开展专业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的校内研讨,检查实施计划的执行情况,调整实施进度,评价实施效果。

(二)经费保障

各专业在校学生平均规模控制在250人左右,学院确保每个专业年投入经费75万元以上,生均仪器设备值6000元以上,总额3000万元以上,争取企业投资500万左右。

(三)人员保障

1.扩大学生规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市场对人才需求紧密结合,实现“招生跟着市场走,培养围着企业转,就业随着形势变”,每个专业的在校生规模在250人以上,新生报到率在90%以上。

2.壮大教师队伍。根据专业设置的变化和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按照113的师生比,每年引进教师25名,五年共需引进125名,五年共需聘请校外兼职或兼课教师150名。

3.配齐管理人员。根据专业的增加和系部的调整,每个教学系部和教学管理机构都配备比较齐备的教学管理、学工管理、专业管理等方面人员7人。

4.充实督导队伍。组建由行业企业代表、学院教授、兄弟院校教授、研究机构代表构成的专职和兼职教学督导队伍。

(四)机制保障

1.建立开放办学机制。围绕教学合作、师资互派、管理参与、文化融入、订单培训等方面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和合作管理平台,成立由政府部门代表、行业企业代表、学校领导和教师代表组成的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

2.明确质量评价机制。以学生学习结果为重点,确定绩效责任标准和绩效考核机制,开发专业、课程、师资、实践条件、社会服务评价指标体系,主管、企业、学生、教师直接参与办学质量评价和监督。

3.实施教学监控机制。建立行业企业兼职专家、教师资源库,使行业企业直接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订单班学生的选拔、教学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教学场地和设备的使用、实习实训的管理、教学质量的监控等方面。

4.完善双证融通机制。积极争取体育主管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支持,开展高职学历证书和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直通车”试点工作,毕业生在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教学课程并评价合格后即可直接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5.构建督导评价机制。明确督导工作任务,定期组织督导人员学习研讨高职教育教学的相关文件,提升督导能力,建立督导工作的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


附表:专业发展规划表

专业大类

专业小类

现有专业

备选拟拓展专业

62医药卫生大类

6201临床医学类

 

620104K中医骨伤

620105K针灸推拿

6202护理类

 

620201护理(中医护理、老年护理、康复护理)

6208健康管理与促进类

 

620802医学营养

620803中医养生保健

620804心理咨询

620811老年保健与管理

63财经商贸大类

6306工商管理类

 

630604连锁经营管理

630605市场管理与服务

6307市场营销类

 

630701市场营销

6308电子商务类

 

630801电子商务

630802移动商务

630803网络营销

65文化艺术大类

6502表演艺术类

650208国际标准舞

650207舞蹈表演

650210模特与礼仪

650216舞蹈编导

67教育与体育大类

6701教育类

670114K体育教育

670102K学前教育

670116K舞蹈教育

670121K心理健康教育

6704体育类

670401运动训练

670403社会体育

670405高尔夫球运动与管理

670406民族传统体育

670408体育运营与管理

670409体育保健与康复

670410健身指导与管理

670402运动防护

670404休闲体育

670407体育艺术表演

数量合计

9

9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