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文明单位基本知识


1.什么是文明单位?
  答:文明单位是指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成绩突出,效果显著,经过群众认可和有关主管部门的考核、评选,由地方党委和政府命名的先进单位。文明单位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综合性荣誉称号。
  2.文明单位建设活动的目标是什么?
  答:文明单位建设活动的目标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3.文明单位分哪几个层次?
  答:文明单位分四个层次,即区、县级文明单位,市级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单位,全国文明单位。
  4.创建文明单位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文明单位创建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是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各项任务落实到基层的重要途径,是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素质和单位文明程度的有效形式。
  5.省级文明单位考评群众评议项目有哪些?
  答:主要有六项:
  (1)领导班子坚强有力。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协作,作风民主,开拓创新,勤政廉政,以身作则,在群众中威信高。创建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有领导机构,有工作队伍,有经费保证,有完整档案资料。创建活动计划周密、目标明确、措施具体、责任落实。
  (2)业务工作实绩显著。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进取,科学决策,依法经营,严格管理,工作效率高,服务质量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稳步提高,主要经济效益指标或业务综合指标达到全省或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
  (3)创建活动扎实有效。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围绕生产经营和业务工作,坚持开展创建文明处 (科)室、文明班组、文明家庭、文明楼院、文明职工、青年文明号等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各种道德实践活动,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有文体活动阵地,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创建氛围浓厚,创建档案齐全。热心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参加当地文明创建活动。计划生育工作好。坚持办实事好事,工作条件逐步改善,服务设施逐步配套,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4)管理规章制度健全。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具体明确、便于操作、易于考核的工作规范。综合运用各种现代科学管理手段,保证各项工作秩序井然、高效运行。监督保障措施完善,职责明确,纪律严明,奖惩分明,单位社会信誉高,群众反映好。
  (5)环境面貌整洁优美。单位规划建设科学合理,办公、生产、生活区环境整洁,绿化美化,环保制度健全、措施落实,环境污染控制等指标达到本省先进水平。
  (6)治安秩序状况良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治安防范网络健全,民主法制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单位内部治安状况良好,安全生产落实。无重大案件、重大事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无法轮功等邪教活动,员工中无严重违法违纪案件。
  6.省级文明单位的考评程序有哪些?
  答:在资格认定、年度复查、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初选单位进行考评。(1)组织群众评议,(2)组织考试测验,(3)查阅档案资料,(4)实地考察。
  7.省级文明单位的管理办法是怎样的?
  答:(1)按照属地管理和分级管理原则,省文明委委托省辖市和省直文明委对省级文明单位进行管理,并建立档案。省文明办负责对管理工作进行检查、督促、指导。
  (2)省级文明单位实行年度复查制和五年届满制。年度复查参照省级文明单位考评实施细则进行,复查情况须书面报省文明办,并记入档案。
  (3)省级文明单位的匾牌悬挂在单位门 (楼)前。
  8.省级文明单位评选工作原则是什么?
  答: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严格标准、严格把关,优中选优。
  9.省级文明单位推荐程序是什么?
  答:(1)各省辖市和省直分别召开文明委主任会议,依据考评结果,研究确定推荐单位。(2)报经上一级主管部门同意。(3)各省辖市和省直文明委要严格按照分配的推荐名额,分别将被推荐单位在当地主要报纸上进行为期七天的公示。(4)按照分配的推荐名额,分别以各省辖市文明委和省直文明委的名义将推荐报告书面报省文明办。推荐报告须附上被推荐单位申报表、考评汇总材料、征求意见书面材料和公示材料。(5)省文明办对各省辖市和省直推荐的单位进行审核,提出表彰名单,报省文明委审议。对不符合上述程序和要求的,不予受理。
  10.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什么?
  答: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11.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什么?
  答:为人民服务。
  12.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13.社会公德涵盖了哪三种关系?
  答: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14.社会公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15.职业道德涵盖了哪三种关系?
  答: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16.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17.职业道德的含义是什么?
  答: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履行本职工作中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18.家庭美德涵盖了哪三种关系?
  答: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
  19.家庭美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20.公民道德教育有哪几个环节?
  答:有四个环节,分别是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
  21.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基础是什么?
  答:教育。
  22.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分几类?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分五类,具体内容是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体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学习先进典型活动;重要节日和纪念日庆祝活动;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
  26.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是什么?
  答: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27.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28.怎样处理好邻里关系?
  答:(1)居住环境要保持宁静,在使用音响等设备时,要掌握好音量,以免影响邻居休息。提倡互谅、互让,发扬友爱精神。
  (2)居住地的公共部位要共同爱护,保持整洁,不要乱抛垃圾杂物;住在楼上的居民,不可随意向楼下倾倒污水、杂物;要固定好阳台上的花盆,以免被大风刮落,以生意外。
  (3)邻里间要加强团结,互相帮助,谁家有困难,应伸出援助之手。如发生矛盾应讲清道理,以理服人,又要讲究方式方法。平时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29.清朝康熙年间的大学士张英劝说家人处理好邻里关系的著名诗句是什么?
  答: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30.做客拜访怎样做到文明礼貌?
  答:(1)做客拜访要选择一个对方方便的时间。一般可在节假日的下午或平时晚饭后,要避免在吃饭和休息时间登门造访。
  (2)拜访时,应先轻轻敲门或按门铃,当有人应声允许进入或出来迎接时方可入内。
  (3)进门后,随身带来的外套、雨具等物品应摆放到主人指定的地方,不可任意乱放。
  (4)离开时要主动告别,如果主人出门相送,拜访人应请主人留步并道谢,热情说声“再见”。
  31.同事之间怎样文明相处?
  答:(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能为建立良好的同事友谊奠定深厚的基础。
  (2)言必信,行必果,做一个有能力和可以信赖的人。
  (3)互信不疑,待人以诚,是同事相处最重要的一条准则。
  (4)同事之间应形成“君子之交”的格式,靠真诚相见、相互交流、相互支持来维护友谊。
  (5)同事之间应是以友为师。对朋友或同事出现的偏差或错误,应及时诚恳地提出。
  (6)同事之间经济来往要清楚。
  (7)同事相处,要不骄不躁,不卑不亢。
  (8)同事相处要学会消除误会,对已经出现的误解,应冷静下来,分析原因,选择适当时机和适宜方式谋求解决。
  (9)害人之心不可有,发现对方有意中伤自己,要保持冷静,妥善处理。
  (10)同事之间要注意掌握开玩笑的分寸,失去善意的幽默是不可取的。
  32.在社交场合中,怎样介绍他人和介绍自己?
  答:正式场合介绍要注意次序的先后,一般总是把年轻者先介绍给年长者,把职务低者介绍给职务高者,把年龄职务相当的男士先介绍给女士。非正式的场合不必过于拘泥于礼节形式,可随机应变,以自然、轻松、愉快为主。在人数众多的场合,无人介绍或介绍不过来时,就应该主动做自我介绍。在相互介绍完毕后,双方应互相问候,同性应趋前握手,多数女士习惯用点头、微笑、问好代替握手,男士贸然伸手会碰到尴尬局面的。不过,男士既然伸出手来,女士也应有所反应,不然也是失礼的表现。
  33.人际交往中怎样做到理解宽容?
  答:理解是情感交流的基础,也是成功的交际和建立友谊的桥梁。理解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主要方面有:理解别人的需要和行为习惯;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理解别人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甚至理解自己所不喜欢的人的言行。理解往往是朋友之间珍贵的帮助和支持。在生活和工作中,有人和自己看法不一致,或者伤了你的面子、侵犯了你的利益,只要无碍大局,都要适当地给予宽容、谅解。当然宽容不是纵容,不是放弃原则立场的姑息迁就,也不是做老好人。对于邪恶行为及居心叵测的不良行为,决不能采取回避或逃避的态度,否则就丧失了你应有的品德和人格。
  34.人际交往中如何做到的诚信守约、互尊互助?
  答:参加各种聚会或社交活动,迟迟不到不论什么原因都是失礼的。如有要事不能如期赴约,要事先通知对方,让主人和其他客人久久等候是对朋友的怠慢。但过早到达也不好,会打乱主人的准备工作和聚会的进程。对朋友的要求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实际情况给以答复,切不可妄开空头支票。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对朋友应做到互尊互助,并且要多给朋友一些从一般人那里难以得到的帮助。朋友相处要坚持原则,发现朋友的错误应晓以大义,辨明是非,不搞帮派和哥们义气。交友还要注意多交学友、诤友和能促使自己进步的朋友。
  35.怎样做一个文明礼貌的人?
  答:首先,仪表大方,语言文明。其次,互敬互让,行为得体。再次,尊老爱幼,尊重妇女。另外,移风易俗、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注意公益等都是一个文明礼貌的人应该做到的。
  36.怎样聆听别人讲话?
  答:(1)注视说话者,保持目光接触,不要东张西望。
  (2)对方讲话,身子稍稍前倾。
  (3)脸部保持自然的微笑,表情随对方的谈话内容有相应的变化,恰如其分地频频点头。
  (4)不要中途打断对方,让他(她)把话说完。
  (5)适时恰当地提出问题,配合对方的语气表述自己的意见。
  (6)不离开对方所讲的话题,但可通过巧妙的应答,把对方讲话的内容引向所需的方向和层次。
  37.对他人的询问应怎样礼貌回答?
  答:(1)应该本着互助的精神,热情回答他人的询问。
  (2)回答问话应耐心、细致、周到、详尽。
  (3)当被问到不了解的情况时,应向对方表示歉意,或者帮助找其他人解答,决不可敷衍应付或信口开河。
  62.什么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63.什么是四项基本原则?
  答: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64.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答: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66.什么是“三个代表”?
  答: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67.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答: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68.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和宏伟目标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教育,基本国情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教育,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
  69.集体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引导人们坚持国家、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引导人们在维护国家、集体利益的同时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关系。
  70.社会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教育群众进一步认清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教育群众进一步认清必须走符合我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教育群众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71.新世纪党的三大历史任务是什么?
  答: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72.“三讲”是指什么?
  答:讲政治、讲正气、讲学习。
  73.什么是“两个务必”?
  答: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74.道德修养的主要方法和途径有哪些?
  答:一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道德知识。二是兼听内省,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三是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四是严于律己,慎独其身。五是躬身实践,学以致用。
  75.“三贴近”的内容是什么?
  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7. 知识测验内容包括哪些?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体系;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④精神文明建设基本知识;⑤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基本知识;⑥文明礼仪基本知识;

⑦省情、市情基本知识;⑧时事政治。

  8.2012年重点考评的内容有哪些?

(1)认真抓好“四个一”建设。“四个一”是指“一堂”、“一队”、“一牌”、“一传播”。一堂就是举办道德讲堂,各级各类文明单位都要设立道德讲堂,探索设计广大求职工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形式,广泛开展“修身律己”活动,引导单位职工在参与中不断学习、省心修身,自省自律、慎独慎微、知荣明耻、提高干部职工的道德自觉和道德水平。“一队”就是建立志愿服务队,要把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与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成立本行业、本单位的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经常组织职工广泛参与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和残疾人活动,参与维护公共秩序、劝导文明交通活动,参与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进道德修养。“一牌”就是做好单位内部、职工身边的思想道德公益广告宣传牌,采取各种温馨提示方式,在单位内部营造浓厚的道德文化氛围,引导人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崇尚道德,践行文明。“一传播”就是积极开展文明传播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发动干部职工,运用微博、QQ群等多种形式,传播文明风尚。

(2)重点做好8个方面的工作

①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单位(机关)活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组织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贯彻落实中央颁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融入实践。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势政策教育,开展国情、省情教育,坚定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学习文明创建知识和文明礼仪常识,提高文明素养。大兴读书学习之风,引导干部职工人们多读书,读好书,使读书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②认真组织开展“做文明有礼的河南人”活动。扎实开展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文明礼仪知识普及教育,广泛宣传、大力弘扬“三平”精神,引导人们修身律己、做文明人。组织文明短信传递,举办文明礼仪知识竞赛、“文明生活”主题演讲。积极实施文明交通行动、文明旅游行动、文明餐桌行动,培育形成谦恭有礼、勤俭节约之风。

③积极开展学习先进典型和道德模范活动。加大对先进典型和道德模范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和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形成崇尚、争当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组织先进典型和道德模范的巡讲活动,在干部职工中广泛传播善行义举。动员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推荐、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以推荐、学习、宣传身边好人为抓手,引导人们做好事、做好人。建立生活困难的先进典型和道德模范的帮扶长效机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大力倡树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

④扎实开展“文明中原系列行动”。围绕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组织开办“文明中原大讲堂”。以先进思想道德和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三平”精神以及现代文明知识和中原优秀传统文化、道德模范先进事迹等为内容,办好文明中原大讲堂。年内举办“文明中原大讲堂”不少于两次。积极参与城市和社区环境整治实践活动,切实加强本单位工作、生活环境整治,搞好净化、绿化、美化。

⑤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大力组织开展学雷锋见行动“三平”之中做贡献教育实践活动,把学习弘扬雷锋精神、“三平”精神有机融合,把雷锋精神转化为企业文化、机关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组织参与关爱空巢老人、关爱留守儿童、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及子女、关爱残疾人等“四项百万关爱”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健康检查、生活照料、出行协助、心理抚慰等服务,为特殊人群和困难群众提供救助和援助。以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为内容,开展创“三优”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参与植树植绿、清洁卫生、维护公共秩序等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创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立健全机关志愿服务组织,经常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今年单位志愿者注册登记人数和参与志愿服务人次分别达到50%和30%。

⑥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在传统节日,组织广大干部职工结合实际,精心设计活动载体,举办民俗展演、文艺表演和各类体育竞赛活动,组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把经典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融入节日活动之中,不断满足干部职工“求知、求美、求乐”的精神文化需求。

⑦做好文明单位结对帮扶工作。发挥文明单位优势,积极开展政策法律、科技文化、道德规范、文明礼仪、健康卫生等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帮助村镇开展“清洁家园行动”,整治环境卫生,解决农村“五乱”现象,改善人居环境。帮助村镇建设文化设施,开展文体活动,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帮助健全村规民约,广泛开展破除婚丧陋习、反对封建迷信等移风易俗活动,组织开展文明卫生村、户创评活动,不断提高乡风文明程度。

⑧组织开展“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要充分发挥单位的现有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向广大农民群众送文化、送科技、送医疗、送温暖、献爱心。要围绕“讲科学生活·建文明社区”,组织单位干部职工积极参与文化、科技、卫生、法律进社区活动,让科学思想在社区广泛传播,科学精神在群众中深深扎根。要充分利用单位各类文体设施,为社区居民开展丰富多彩文体活动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2012-11-09 10:03:00作者: 来源:人民网

我要评论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解读报告: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代表解读十八大报告新思想新观点新部署

 五位一体

【报告原文】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从四位一体上升到五位一体,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领域和范围,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代表认为,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保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又是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

贵州省政协副主席王富玉代表认为,五位一体,五个方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纽带。比如文化建设提供的是不竭源泉,社会和谐则是我们发展的基石,而生态文明的建设则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五个方面缺一不可。”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委书记张秀隆代表表示,经济发展创造“中国奇迹”,如果其他几个方面跟不上,特别是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跟不上,就会造成短板效应,制约发展。

如何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理念?周生贤表示,生态文明建设是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力推进。环保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环保战线要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中国环保新道路,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加快推进环境管理战略转型,勇担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和实践者。

(人民网记者  孙秀艳  杨雪梅  李智勇) 

建成小康

【报告原文】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一字之差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十八大报告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上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符合中国现实国情,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 江苏省宿迁市委书记缪瑞林代表说。

云南省镇康县南伞镇红岩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毕世华代表理解的“全面小康”就是丰衣足食、家家都在好房子里住、经济收入来源渠道多、有良好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有多余的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

过去十年,中国由世界第六大经济体成长为第二大经济体。这十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2%和8.1%,是新中国历史上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

“13亿人的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不仅是中国人的创举,也将是人类历史的奇迹。”内蒙古大学党委书记侯元代表说。

毕世华代表认为,要破解制约边疆民族地区奔小康的瓶颈,近要抓产业、远要抓教育,必须双管齐下。希望国家加大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尤其在交通、医疗、养老、教育上要有更多倾斜。而要真正实现小康目标,更重要的还得靠自身埋头苦干、自力更生。 

(人民网记者  申  琳  贺  勇 胡洪江)  

四化同步

【报告原文】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坚持四化同步,必将促进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大幅上升,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促进城镇化质量的提高,使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更显著。”四川达州市委书记焦伟侠代表说。 

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到2011年,全国城镇人口达到6.91亿,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关口,达到了51.27%。这表明我们已经告别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时代。“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支撑,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依托,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相互促进,既是为工业化创造条件,也是城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涉及大量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具体问题,”焦伟侠代表说。

“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起来可以提高效率,也是提高工业经济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有的地方把信息化理解偏了,以为信息化就是买设备。”新疆克拉玛依市市长陈新发代表说,“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最重要的是管理,其次是标准,第三是数据,第四是软件,相对而言,硬件恰恰是最简单的。”

在未来二三十年里,我国每年将有1000多万人口转移到城市,这必然会带来劳动生产率和城市集聚效益的提高,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 “这个过程中必须要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陈新发代表说,“坚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是一项开创性工程,有利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人民网记者  于  猛  杨明方  周舒艺)  

两个翻番

【报告原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

针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代表们认为,双指标同步提出,说明我们不是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而是下决心更加重视居民收入的提高。内蒙古阿巴嘎旗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书记、廷·巴特尔代表说:“报告针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提出明确的倍增目标,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反映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执政理念,让人倍感温暖。”

代表们认为,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也在不断发展、完善,目标更高,标准更严。“实现这个温暖人心的目标并不容易,这是党和政府在改善民生上自我加压。”廷·巴特尔认为,居民收入是硬指标,比起其他的民生指标更直接、更现实,最具有幸福感。甘肃省扶贫办主任、沙拜次力代表认为,将“收入翻番”确定为奋斗目标,更加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关注民生的基本立场。

从统计数据看,十六大以来,年均经济增速超过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1%,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报告中提出两个翻番的要求,给我们明确了农村今后的发展道路,为我们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种粮大户葛浩新代表信心满满。

“收入翻番需要强有力的经济支撑,这需要我们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做大做好‘发展蛋糕’。”廷·巴特尔说。

(人民网记者  孟祥麟  贺  勇  曹树林)  

美丽中国

【报告原文】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美丽中国”、“三个发展”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完全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根本利益。”浙江省政协代秘书长孙文友代表说,探索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理应成为大家的责任和共识。

这些年党和政府在生态文明的发展进程上持续推进。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10年下降12.9%;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十一五”期间,中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6亿吨,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孙文友说,2003年浙江省委就作出了建设生态省的决策,2010年,又出台《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了要走生态立省之路,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

“十八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让我们感到无比振奋。”四川省眉山市委书记李静代表说,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更是每一位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职责和担当。

“报告坚定了我们打造美丽贺州的决心。”广西贺州市委书记彭晓春代表认为,作为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应该努力追赶,谋求跨越,在这一过程中,更要把保护生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当作第一位的责任。 

(人民网记者  周舒艺  于  猛)

文化活力

【报告原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从十六大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到十七大将“文化软实力”写入大会报告;从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从完整意义上制定“文化强国战略”,到十八大报告再度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刻。

“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首先必须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贵州民族歌舞剧院院长殷文霞代表认为,“文化创造必定在文化改革发展中实现,过去我们是几年排不了一出戏,现在通过转企改制,面向市场,走向观众,取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世界第一出版大国、第一电视剧大国、第一广播大国、第一动漫大国……过去10年,文化消费日益扩大、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创造活力迸发。数千家报刊,570多家出版社,3000多家发行企业,2100多家文艺院团通过文化体制改革从事业单位转变为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

“文化创造必须立足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包括了他们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消费者和享受者。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我们的职责就是要让百姓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进而通过文化的力量提升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国家歌剧院院长、俞峰代表说。

作为第四版《洪湖赤卫队》“第三代韩英”的主唱,国家一级演员刘丹丽代表见证了这部经典的生命力,“社会需要、群众认可,艺术的价值才算得到了体现。正因如此,我们才一直坚持三贴近,坚持送欢乐下基层,艺术家的文化创造力要想持续迸发,必须从封闭的剧场走向广阔的生活大舞台。” 

 

 

 

(关注十八大·访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八大关键词

——专访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施芝鸿

新华网北京11月9日电(记者 陈芸 徐京跃 吴晶 赵超)党的十八大报告,简明而又鲜明地向党内外、国内外宣示了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与会代表和各界党员、干部、群众中产生热烈反响。

新华社记者就报告中的新提法、新亮点、新举措、新部署,专访了参与起草组工作的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施芝鸿。

两个“五位一体”构成党和国家战略新布局

施芝鸿:党的十八大报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认识到实践都达到新的水平。早在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这一“三位一体”总体布局从党的十三大一直延续到十六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总体布局拓展为“四位一体”,增加了社会建设。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又拓展为“五位一体”。这“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应着全国老百姓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大权益。特别是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党和国家将在实现当代人利益的同时,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也是“五位一体”,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生态文明,体现着自然界的净化,而我们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反腐倡廉建设,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党的肌体的自我净化。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施芝鸿: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定位,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是在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中,逐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实现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三次与时俱进,第一次是将邓小平理论列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二次是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列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三次是将科学发展观列为党的指导思想,因而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最大的理论亮点和历史贡献。

八项要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

施芝鸿: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八个基本要求,分别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八条,不仅条条都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长远指导性,而且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信念,必将极大地推进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两个目标”是夺取新胜利的两座里程碑

施芝鸿: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一个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最早是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此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以及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都作了重申。

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这两个百年目标,是要强调,此时此刻,我们正处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重要时刻,我们既倍加自豪,又对党和人民确立的理想信念倍加坚定,对党肩负的历史责任倍加清醒。也可以这样说,这两个百年目标必将成为我们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两座里程碑。

从“五个方面”充实完善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

施芝鸿: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从“建设”到“建成”,这一字之变,是个质的飞跃;这一字之改的“含金量”很高,为我们扎扎实实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阶段性目标,把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美好前景,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必将极大激发全国人民的奋斗热情。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要求分别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这里最引人注目的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到那时,全国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用水平将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将明显提高,教育现代化将基本实现,农民工子女将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城乡就业将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将会缩小,中等收入群体将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将大幅减少,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将加快,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将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老百姓生活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幸福感将普遍增强!

全面深化五大体制改革也在目标要求中全面呈现,明确了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用一个形象的概括,就叫做“高举旗帜走转改”,“高举旗帜”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就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转”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政治体制改革重要内容

施芝鸿: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有利于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把中国特色选举民主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相结合,将有利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正确方向。

24个字分三个层次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施芝鸿: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提出覆盖全国各方面意见、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这个表述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的。

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毛泽东同志一再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这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也体现了同样的思想方法。在这个基础上,有利于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型”是对执政党自身建设规律的更全面把握

施芝鸿: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三型”目标,表明我们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把握更自觉、更全面、更深刻。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人民是个关键词,服务也是个关键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障人民当家做主贯穿报告始终,为人民服务也贯穿报告始终。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部分的论述和部署中,处处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全方位为人民服务,加强各方面、各领域服务体系建设,服务各方面人群的服务功能、服务效能。同时,党的十八大报告也对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作出了总体部署,必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进一步夯实党执政的基层组织基础。